當古籍出現(xiàn)蟲蛀、撕裂、霉變、水漬、缺頁等損傷時,需通過專業(yè)修復恢復其完整性和穩(wěn)定性,核心是 “以舊補舊、小干預”,即盡量使用與原書材質(zhì)、工藝相近的材料,避免過度修復破壞古籍原貌。
1. 修復前的準備工作
檔案記錄:詳細記錄古籍的書名、版本、裝幀形式、受損部位(如蟲蛀面積、撕裂長度)、紙張材質(zhì)(如竹紙、皮紙)、墨跡類型(如松煙墨、油煙墨)等,建立修復檔案。
材料匹配:根據(jù)古籍的紙張?zhí)匦裕ɡw維粗細、顏色、厚度),選擇相同或相似的修復用紙(如修復宋刻本常用安徽涇縣宣紙,修復民國古籍可用皮紙);墨跡脫落處需調(diào)配與原墨色相近的墨汁(如用松煙墨、朱砂等傳統(tǒng)顏料)。
清洗去污:對有灰塵、污漬的古籍,用軟毛刷輕掃表面灰塵,局部污漬可用去離子水或稀釋的乙醇溶液(針對油污)輕輕擦拭(需先在書頁邊緣測試,避免墨跡暈染)。
2. 針對不同損傷的修復技法
蟲蛀、孔洞修復
輕度蟲蛀(小孔洞):用與原紙顏色、厚度一致的修復紙,剪成略大于孔洞的形狀,用淀粉漿糊(傳統(tǒng)糨糊,需經(jīng)去酸、防腐處理)粘貼在孔洞背面,撫平壓實,待干燥后修剪多余邊緣。
重度蟲蛀(大面積殘缺):先拼接殘留紙纖維,缺失部分用 “補紙” 按原書行格、字跡輪廓補全(稱為 “補配”),補配部分需略淺于原紙,便于區(qū)分原貌與修復痕跡。
撕裂、斷裂修復
對撕裂但未完全分離的書頁,將撕裂處對齊,在背面涂抹薄漿糊,覆蓋一層極薄的桑皮紙(“托紙”),輕輕壓平,待干燥后揭去多余托紙,增強撕裂處強度。
對完全斷裂的散頁,用 “金鑲玉” 技法修復:將原書頁作為 “芯”,四周鑲襯淺色紙張(如黃檗紙),既保護脆弱邊緣,又增加書頁強度(常用于清代以后的古籍)。
霉變、水漬修復
霉變書頁:先經(jīng)低溫冷凍殺滅霉菌,再用軟毛刷去除霉斑,局部殘留的霉?jié)n可用稀釋的過氧化氫溶液(濃度≤3%)漂白(白色紙張,避免損傷彩色書頁)。
水漬痕跡:輕度水漬可通過晾曬自然消退;重度水漬(如紙張褶皺、變色)需在濕潤狀態(tài)下將書頁鋪平,夾在吸水紙中壓平干燥,恢復平整度。
缺頁、散頁補配
若古籍缺失部分書頁,且有相同版本的古籍可參考,用修復紙按原書行格、字體臨摹補寫(稱為 “抄配”),補寫部分需注明 “補配” 字樣,與原書區(qū)分。
對散頁古籍,需先確定頁碼順序(根據(jù)內(nèi)容、版心標識),再用傳統(tǒng)線裝、包背裝等工藝重新裝訂,恢復原書形態(tài)。
裝幀修復
對書脊破損、封面脫落的古籍,重新制作封面(用與原封面材質(zhì)一致的紙張或布料),粘貼書脊,沿用原書的書簽、書耳等標識。
對經(jīng)折裝、卷軸裝等特殊裝幀的古籍,修復時需還原其折疊方式、軸桿(如木質(zhì)軸、象牙軸)等細節(jié),確保功能與美觀統(tǒng)一。
3. 現(xiàn)代科技輔助修復
數(shù)字化修復:對嚴重殘缺、無法物理補配的古籍(如敦煌遺書殘片),通過計算機技術拼接掃描圖像,虛擬還原完整內(nèi)容,形成數(shù)字修復版本(不改變原件,僅用于研究和展示)。
無損檢測:用 X 射線熒光光譜儀分析紙張纖維成分,用顯微鏡觀察墨跡層厚度,為修復材料選擇和技法設計提供科學依據(j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