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籍的紙張,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紙,而現(xiàn)今通用的化學膠水、 化學漿糊及玻璃膠紙對中國式紙張具有極強的腐蝕力,一般不隔多時,便會使紙張變質(zhì)黃脆,觸手即碎,故而絕不可用。正確方法應為采用天然面粉漿糊,調(diào)以麝香、花椒,可達到修復與避蟲雙重功能。如果藏家一時無法具備以上條件,也應寧可暫時不修,待請到行家里手,再行修復,絕不可倉促濫修,加厄典籍。
一些新手藏書家,因為懼怕蠹蟲蛀毀古籍,便時常使用一些化學殺蟲劑噴灑書櫥,結(jié)果蠹蟲猖獗如故,而古籍卻反遭其害,黃斑遍布書身。慘痛之余,古籍藏家們也悟出一點,傳統(tǒng)古籍的紙張極為“嬌貴”,受不得任何化學品的侵害,而化學殺蟲劑的腐蝕只會造成“愛而毀之”的結(jié)果。傳統(tǒng)的正確防蟲方法應為:在書櫥中放置麝香、蕓香或花椒(也可采用質(zhì)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),以香氣驅(qū)殺蠹蟲,效果。
掛飾如何掛為妥,本無定式,可隨居室大孝墻壁特征而定。一般居室房間高度在2.6米至 2.8米之間,橫幅掛飾高度在人站立的平視線上10厘米處,大致離地面約170至180厘米之間。直幅掛飾的低邊約離地面150至160厘米左右。雙幅的成對直幅掛飾,兩幅之間相距30至40厘米為宜。如果兩幅掛飾高低錯落布置,兩幅掛飾的高低相差不應超過掛飾長度本身的一半。
編織畫:采用毛線、細麻線等原料,紡織成色彩比較明亮的圖案,主要題材是少數(shù)民族風情、自然風光等,有較為濃郁的少數(shù)民族色彩,用來裝飾房間,風格比較獨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