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,稱為“呼吸孔”,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。仔細觀察,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,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“鼻子”;而當蝸牛縮進殼內時,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于殼口處以便呼吸。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,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,稱為“外套膜腔”。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于外套膜腔內,有時透過蝸牛的殼,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布的肺血管網,大多位于前側,靠近頭部的方向,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。
蝸牛為無脊椎動物,軟體動物門,腹足綱,肺螺亞綱,蝸???。殼一般呈低圓錐形,右旋或左旋。頭部顯著,具有觸角2對,大的1對頂端有眼。頭的腹面有口,口內具有齒舌,可用以刮取食物。 [1] 蝸牛有甲殼,形狀像小螺,顏色多樣化;頭有四個觸角,走動時頭伸出,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;蝸牛身上有唾涎,能制約蜈蚣、蝎子。六、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,往上升高,直到唾涎完了后自己死亡。
在熱帶島嶼比較常見,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區(qū)。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,而地棲的通常幾種接近的顏色,一般有條紋。非洲的水晶螺屬體型,多超過20公分。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肴,尤其在法國。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,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。
對環(huán)境極為敏感,當濕度、溫度不適宜時,蝸牛會將身體縮回殼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護膜,封住殼口,以克服不良環(huán)境的干擾。當環(huán)境適宜后,便會自動溶解保護膜重新開始活動。因此在養(yǎng)殖過程中要注意氣溫和濕度的影響。適宜溫度為16℃~30℃,濕度60%~85%,土壤濕度在40%左右,pH為5~7,當溫度低于15℃,高于35℃時休眠,停止生長和繁殖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