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顙魚(學名:Pelteobagrus fulvidraco)是鲿科、黃顙魚屬一種常見的淡水魚。體延長,稍粗壯,吻端向背鰭上斜,后部側扁。頭略大而縱扁,頭背大部裸露。吻部背視鈍圓。口大。眼中等大。鼻須位于后鼻孔前緣,伸達或超過眼后緣。鰓孔大,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。
白天潛伏水底或石縫中,夜間活動、覓食,冬季則聚集深水處。適應性強,即使在惡劣的環(huán)境下也可生存,甚至離水5~6小時尚不致死。黃顙魚較耐低氧,溶氧2毫克/升以上時能正常生存,低于2毫克/升時出現(xiàn)浮頭現(xiàn)象,1毫克/升出現(xiàn)窒息死亡。黃顙魚適于偏堿性的水域,pH最適范圍7.0~8.5,耐受范圍6.0~9.0之間。黃顙魚對鹽度耐受性較差,經過渡可適應2‰~3‰氯化鈉,高于3‰時出現(xiàn)死亡。 [6]
黃顙魚為一年一次性產卵型魚類,在自然條件下有集群繁殖習性。繁殖季節(jié)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,水溫變化幅度為25~30.5℃。黃顙魚一般在2齡時性成熟,澄湖黃顙魚在1冬齡時也達性成熟,在測定的標本中,最小成熟個體中雌魚體長11.5厘米,雄魚體長13.5厘米,雌魚的性成熟較雄魚早。黃顙魚懷卵量2500~16500粒,平均4000粒,相對懷卵量58.33~77.77粒/克,平均65.71粒/克。黃顙魚的主要繁殖區(qū)域在水位淺、底質硬、有一定灘腳、透明度高、水流緩慢、餌料資源豐富、適宜筑巢孵化的水域。 [5]
雌雄魚的性腺發(fā)育節(jié)律基本一致:成熟系數(shù)從4月下旬開始急速上升,到5月中旬達峰,雌魚為26.8%,雄魚為0.98%。4月中旬以后,繁殖群體中多數(shù)黃顙魚的性腺達Ⅳ期,卵子內卵黃大量沉積,大、中、小卵子群明顯可見,精巢乳白色,多分枝,飽滿而亮澤。在繁殖初期,漁獲的雄魚數(shù)量較雌魚多,這主要與雄魚性腺成熟較雌魚早相關;在接近繁殖后期,漁獲的雄魚數(shù)量較雌魚少,這可能與雄魚有筑巢、守巢和保護后代的習性相關。